筆墨傳神,修養養心:彭先誠的中國畫藝術追求
彭先誠《虢國夫人出行圖》局部,四川美術館藏。
「繪畫即生活,生活即繪畫。」對彭先誠來說,繪畫與生活沒有界限,即使在經濟最拮据之時,繪畫從來都不是負擔,而是出於本能的「欲望」;是自覺意識下的「感覺」;更是對宇宙、人生進行「思考」後,與時光並行的「修養」。
彭先誠,1941年生於四川成都,自幼生長在洗染店的唰唰聲中。雖然家中並無藝術傳承,也無名師指引,但身處當時成都文化中心的「少城」、受連環畫吸引與對繪畫的瘋狂熱愛等種種際遇,皆促成了他與繪畫的不解之緣。
彭先誠的藝術風格主張「色不礙墨,墨不礙色」,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髓與現代繪畫技法。在技法上,彭先誠善用沒骨點染和破墨法,創造出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。他的筆觸靈活自如,時而輕盈飄逸,時而沉穩有力,充分展現了他對筆墨的精湛掌控。在色彩運用上,他不拘泥於傳統,大膽融入鮮明色彩,卻又不失水墨畫的韻味。彭先誠的作品主題廣泛,涵蓋人物、山水、花鳥等多個領域。他尤其擅長鞍馬人物畫,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,充滿動感。無論是細膩的人物刻畫,還是氣勢磅礡的山水,都體現了他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獨特理解。
35歲前,彭先誠的繪畫來自於一種自發性的力量,一種單純而強烈的繪畫慾望。從近40歲時開始,他才開始有意識地追求個人藝術風格。從臨摹陳子莊、石魯的筆調,到前往敦煌、新疆汲取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大山大水的感染,他的繪畫風格在1984-1989年臻於完善,並在1990年於香港「榮寶齋」的畫展中大獲成功。然而,這次成功也讓他體認到「成熟的藝術家不能被市場牽著走,名和利只是過眼雲煙。」因此在這之後,他的繪畫開始走向思考與深化。這種堅持自我、不斷探索的追求,與他強調的「修養」和「四養」理念相輔相成,共同構成了彭先誠獨特而深刻的藝術哲學。
在彭先誠看來,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,更是個人不可捨棄的藝術語言。他認為:「筆墨取決於天賦、才情、修養,綜合體現畫家的個性品質。有什麼個性,就有什麼筆墨。」藝術創作不僅是技巧的展現,更是藝術家內在修養的體現。因此,中國畫是一種「修煉式的繪畫」。他曾說:「中國畫的藝術道路有點像馬拉松賽,路途漫長,要造就一個成熟的中國畫家,一是學養,二是勤奮,三是悟性,四是壽命。」其中,彭先誠特別強調「養」的重要性,他提出了「四養」的概念:
1. 養傳統:深入理解和傳承中國畫的傳統精髓。
2. 養筆墨:不斷練習和提升筆墨技巧。
3. 養心:培養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洞察。
4. 養身: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,為長期的藝術創作打下基礎。
藝術家創作的狀態時而如大河奔瀉,時而似涓涓細流,有時甚至會陷入困境。此時,靜下心來「養」便十分重要。只要藝術家一往情深地投入生活,保持創造的熱情,並將繪畫視為內在需求,就能永保藝術青春。
如今年事已高的彭先誠先生,仍然堅持「書法」、「寫生」的基本功鍛鍊,並且對生活保持高度的體悟和觀察。我們身處於快速便利卻心浮氣躁的時代,但中國畫強調的是「靜」,無論是「筆墨」及「修養」皆在此靜中。不諳世事、不問名利,享受如修行者般的清靜孤獨,專注於眼前兩平方尺的桌案上,這樣的生活方式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寶貴的指引。他將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生活方式,強調藝術家應該深入生活,不斷學習和思考。這種態度不僅適用於繪畫藝術,也可以延伸到其他藝術領域甚至人生哲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