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薇:穿越時空的繡履,編織當代與傳統的對話
圖片取自:中央美術學院
「我恨不見古人,也恨古人不見我。」彭薇一語道出了她對時間和藝術創作的獨特理解。這位備受矚目的當代中國女性藝術家,以其獨特的視角架起了連接過去與現在、東方與西方的藝術橋樑。
彭薇,1974年生於成都,在身為國畫老師的父親彭先誠之影響下,兩歲的彭薇還不會寫字就先拿起了毛筆,兩歲半開始參展,五歲拿到畫展金牌,十一歲時卻選擇放下畫筆,做一個普通的孩子。再次拾起畫筆是大學時,在南開大學人文學院美學專業的學習中,她接觸到的古典中國畫給她帶來了全新的啟發。她回憶道:「直到大學,我所接觸到的藝術教育幾乎是西式的,所以,當我在大學時代開始看到古典中國畫時,反而是陌生的、新鮮的、好奇的。我發現古代繪畫比49年後的新國畫更新,更值得利用,更容易進入。」這種對古典中國藝術的重新認識,為彭薇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與創新交融的大門。她將這種體驗描述為「一種沒有負擔,沒有教條的歷史觀」,這使得歷史在她眼中變得鮮活、當下,甚至與自身融為一體。彭薇對時間的獨特理解體現在她的創作中,她認為:「在中國人看來,『古人』與『我』,只是時間的不同『點』,見或不見,才是中國人在乎的事。」
彭薇的藝術創作不僅關注視覺效果,更深入探討了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等主題。在她的作品中,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,以及她如何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富有當代意義的藝術語言。例如:
「遺石」系列是彭薇早期的代表作。在這個系列中,她將傳統山水畫中的石頭元素提取出來,賦予其新的文化含義。彭薇解釋道:「遺石系列是以一種過去式來證明現在時,它被剝奪了所有古代的涵義,只剩下圖式,並轉化為一種歷史的記憶。」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傳統水墨的精髓,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視覺符號。
「繡履」系列則是彭薇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的絕佳範例。在這個系列中,她以精緻的刺繡技藝在絲綢鞋面上創作,將古典名畫、山水、花鳥等題材融入其中。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女性的柔美,更展現了文化傳承的力量。彭薇表示:「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,讓觀眾重新認識傳統工藝的價值,同時也探討女性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。」
「畫皮」系列是彭薇藝術創作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。在這個系列中,她將繪畫與雕塑相結合,創造出介於二維和三維之間的作品,進一步探討了女性身體和身份認同的議題。彭薇在真人大小的人體模型上進行創作,將傳統水墨畫的技法應用於立體空間。她解釋道:「『畫皮』系列是對女性身體和身份的一種探索,它反映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多重角色和身份。」
在「脫殼」系列則進一步展現了彭薇對藝術形式的探索。在這個系列中,她將繪畫延伸到實體物品的內部空間,如在絲綢鞋子的內部進行創作。這種獨特的創作方式不僅挑戰了傳統繪畫的界限,也象徵性地展現了女性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和複雜性。彭薇說:「內部空間代表了女性的內心世界,它可能看不見,但卻充滿了力量和美。」
彭薇的藝術創作不僅關注女性議題,更致力於打破性別界限。她認為:「藝術應該超越性別,但同時也應該尊重和展現每個性別的獨特性。」這種理念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,她既展現了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雅,又不失力量和深度。此外,在她獨特的視覺語言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外,她對藝術創作過程的理解和態度值得一談。對於許多人津津樂道的「靈感」,彭薇有著自己的見解。她坦言:「我不太相信所謂靈感,最重要的是你在保持做,你沒有中斷它。」在彭薇看來,藝術創作不是等待某個神奇時刻的降臨,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。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,藝術家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聲音,並在作品中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。
創作需要持續不懈,也需要一片赤誠。「我在乎的是你面對一張紙的誠意。」她認為,只有當藝術家以最真誠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創作,才能在作品中注入真實的情感和思想。這種誠意不僅能夠打動觀眾,還能夠在藝術家和觀眾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樑,產生共鳴和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