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雕刻名家:朱銘

一代雕刻名家:朱銘
創作生涯逾六十年的朱銘,在各大城市中的地標、校園、美術館中都能看見其作品,無聲卻充滿力量地陪伴著經過或駐足的人們。
在聞名四海的「太極」之前
朱銘出生於苗栗通霄的一戶農家,因從小對雕刻的興趣,15歲便跟隨雕刻師李金川學習,開啟雕刻生涯,30歲投入已故雕刻大師楊英風門下,從工藝雕刻跨足藝術創作領域,一生創作不輟,轉眼便是七十年。

作品:《同心協力》
尺寸:330 x 83 x 124 cm
年代:1996
材質:木
圖片來源:朱銘美術館官方網站
在1976 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首次個展中,朱銘以作品〈同心協力〉一鳴驚人,充滿鄉土精神與生命力的木雕作品廣受藝文界迴響,被標舉為當時臺灣鄉土文化運動的代表。進入現代藝術創作後,朱銘透過對木頭、保麗龍、銅、海綿、不銹鋼、泥土等多樣素材的嘗試,將不同材料的特性發揮極致,奠定個人獨樹一格的雕塑風貌。表現題材由早期的木刻動物、鄉間生活、歷史人物、神像等,轉變為蘊含東方哲學精神的《太極》與《人間》等系列,並以《太極》系列享譽國內外,奠定其在雕刻藝術領域之地位,也為傳統雕刻開創新的表現風格。

作品:《太極系列—單鞭下勢》
尺寸:58 x 30 x 37cm
年代:1976
材質:木
圖片來源:季豐軒

作品:《人間系列》
尺寸:53.6 x 33.2 x 86.6 cm
年代:2012
材質:木
圖片來源:亞洲藝術中心《人間:朱銘個展》
從傳統木雕習藝,讓朱銘對木頭之材料特性瞭若指掌,雕刻手法盡顯木材之天然紋理,保留木頭之沉穩質樸外,更能於寧靜中見動勢。而他將創作視為修行的態度,也令其作品中自然蘊含他的內在思想精神與對自然人生的感悟。
種活藝術種子,文化保存與創新精神不朽
1999年,耗費十二年心力籌備的「朱銘美術館」正式落腳於新北金山,成為發揚與研究朱銘藝術精神之基地。兼觀戰前戰後台灣美術發展脈絡及國內外藝壇現況,至今已累積豐厚研究成果與田野資料,同時積極進行國際交流,逐步打開臺灣雕塑研究於學界的能見度。

圖片/朱銘美術館
來源/朱銘美術館官方網站
在朱銘逝世後,朱銘美術館公開他生前的手寫信〈圓夢〉,「成立美術館,是為了呈現藝術發展的過程;成立基金會是要讓美術館能永垂萬世。也是為了作品建設一個好歸宿,錢本是社會的,回歸社會叫圓滿。」從初出茅廬到一代名家,朱銘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實踐,保存了在地鄉土精神,運用並創新了東方文化內涵。縱使他個人的創作生涯畫下了句點,但他為台灣藝術文化圈播下的種子,將會持續影響著新一代的藝術創作者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