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大起大落,歸來仍如少年:陳德旺
陳德旺的一生,享受過無憂無慮,不愁吃穿,只需思考繪畫創作的優渥,也體驗過父親和長兄相繼離世後帶來的生活劇變,生計陷入困境。在這樣起伏的人生中,陳德旺唯一堅持不變的是對繪畫的純粹熱愛。不論逆境與順境,他都全心全意地投入繪畫創作,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念,不斷實踐。或許正是這份不為世俗所動、不隨波逐流的堅持,讓他的作品也如其人,充滿了清澈與純粹的特質。
陳德旺生於台北永樂町(今迪化街),年輕時便展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。他進入台灣美術研究所,受到倪蔣懷等大師的指導,並受到石川欽一郎和陳植棋等知名畫家的啟發。在陳植棋的鼓勵下,他於1930年前往日本深造,師從安井曾太郎、津田青楓、吉村芳松等名師。1938年,他與洪瑞麟等人創立了MOUVE(行動展),後來改名為「臺灣造形美術協會」。1954年,陳德旺與張萬傳、洪瑞麟、廖德政、金潤作、張義雄等人組成了「紀元美術會」。儘管這些美術會存在時間不長,但它們的理念都是打破傳統美展的框架和限制,主張自由創作,而這也是陳德旺一生追求的繪畫之路。
陳德旺的創作,類似於印象派畫家對色彩和形式的實驗,這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探索。透過畫筆,他深入理解形態與色彩的語言,將自己的哲學思維展現在畫布上。就像印象派畫家莫內曾經畫過一系列的《乾草堆(Les Meules)》、《盧昂大教堂(Rouen Cathedral Series)》,塞尚一生致力於聖維克多山(Mont Saint-Victoir)的研究,陳德旺對於淡水河岸的觀音山也投入了大量時間,他總共有三個以觀音山為主題的系列作品,每個系列都是從寫生或速寫出發,以相同構圖來進行多種變奏,運用不同色彩、光線以及空間關係,實驗各種造型變化所帶來的視覺效果。在他的畫布上,每一次創作都像長跑,過程中可能面臨無數挑戰與修正,但不到最後一刻不會休止,無怪乎他到死前都沒辦過個展,因為他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。
終其一生,陳德旺致力於創作、研究與自我探索,他沉浸在繪畫的世界中,遠離了畫壇的喧囂,執著於追求藝術的完美與純粹。因此,他的作品不僅清澈純粹,充滿了研究軌跡,還富有探索與學習的精神,這也成為了他藝術創作的獨特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