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鐸 書法

款識:靈風不欲息,已綠湖邊田。欄鴨村村草,人家處處泉。燒鐺為芍膳,打鼓會神錢。晚向石龕去,杜陵似此煙。懷州寄北村作,壬午王鐸為惟章詞兄博正。
王鐸之印、大宗伯印;鑒藏印:蘭芳別墅珍藏

新加坡收藏家沈維濟原藏(蘭芳別墅)賞析:解衣磅礴氣韻生動
---觀王鐸行書五言詩軸
王鐸在書法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且形成的獨特的個人風貌,可以說與其的勤奮與天賦密不可分,同時也與當時時代變遷所導致的社會矛盾、精神壓抑、心靈憤慨等息息相關。
和眾多的書法大師相同,王鐸的書法既師法古人,又經歷過長期刻苦的磨礪自成一脈。
他的書法師宗晉唐,自己曾說
“餘從事書藝三十年,皆本古人。”
“予獨宗羲獻”
也說過
“行草學山陰父子,正書出自鐘元常,雖以鐘王為模範,亦能自放胸臆。”
從其存世作品中不難看出,對他的書法風格形成影響最大的莫過於 “二王”,之後融入顏、柳取其雄強。
而米芾對他的影響同樣巨大,他學米芾,得其筆勢,八面出鋒。
他還取法張旭、懷素,得其書寫之流動、變幻無窮之態。
總而言之,王鐸的書法具有強烈的明末書風的特點。
此件作品是典型的王鐸行書作品。作於崇禎十五年(1642年,王鐸50歲)。
墨筆綾本立軸,177x49.5cm。綾是質地輕且薄的絲織品,其性柔軟,著墨容易滲化,所以要先塗以漿液,再行砑光方可用於書畫。
故王鐸喜歡用綾作書寫的材料,其因除了尺幅寬度的限制以外,還有在長度上是可以不受限制。這也避免了紙張往往因尺幅有限而產生局限。王鐸使用比較柔軟而吸墨的毛筆,往往一筆連書數字,所以剛落筆的字經常墨漬滲化,最後又成為乾枯晦澀的飛白。
他在綾上的作品經常進行遊刃有餘的筆鋒轉換,產生濃與淡、疾與緩、潤與澀的豐富變化。而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這種特點。
內容為其自作五言詩,文曰:
“靈風不欲息,已綠湖邊田。欄鴨村村草,人家處處泉。燒鐺為芍膳,打鼓會神錢。晚向石龕去,杜陵似此煙。”
複觀此軸,就會有一種獨特的藝術衝擊力震撼人的心靈。越是造詣深的書家,這種衝擊力就越大。
王鐸晚年作草有一筆書之謂,往往一軸書法三五氣貫全幅,筆走如蛇行,曲曲彎彎的墨線充滿韌性,都是張力。而此軸卻未有過多的牽連,結字豐滿而氣韻張揚,偶做牽連,對書家結字和控筆的能力要求極高,我們可以單獨解構這幅作品的每一個字,也可以通軸看整幅作品字與字、行與行之間的顧盼關係,不難看出,這幅作品的字法、行氣、章法之間被一股通暢之氣相聯,體現出書家強大的掌控力。
且此作品為原裝表,系新加坡收藏家沈維濟原藏,可以算是件傳承有序之物,堪稱是王鐸書藝的經典代表與上乘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