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刀當如使筆 張樾丞與「同古堂」銅製墨盒歷史


墨盒曾經是傳統文房中的重要文具之一,我們可以想像,古代的文人在書寫時,必先備硯磨墨,再提筆書寫。然而,如果出門在外之時,要隨時備齊文房用品,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。為了讓書寫便捷,於是古人想到,可以將墨先準備好,放入特製的銅盒裡,這樣不但攜帶方便,每個人各自的銅盒上也刻有不同的人物花鳥山水或書法,就成為一種優雅的美術工藝品,不但實用,也有收藏價值。
老北京琉璃廠中,曾經就有一家知名的圖章墨盒鋪,名為「同古堂」,自1912民國元年創始後,一共經營了44年,最後因為文房用品的演進,銅盒的需求不再,生意因而不復以前,最後才不得不歇業。
墨盒製作精良 成為名聞遐邇的藝術品
同古堂的銅製品,除了「黃銅墨盒」,還賣一種稀有的「白銅墨盒」以及「銅製鎮尺」,由於產品精良,因此可說是當時口碑最佳的優良商鋪。有人將白銅稱為「賽銀白銅」,因為是加了銀和錫的合金,質地光白滑潤,手感很好。以前各學校學生考試、畢業、運動會獲得榮譽時,學校都給會頒贈墨盒作為獎品;祝賀長輩長壽,也會致贈墨盒作為紀念品,並在上面刻上一些吉利的話。
同古堂主業是刻制印章和銅製墨盒,也兼營字畫古玩。由於店內師傅技藝超群,常引來許多名人在此談古論今、切磋技藝。像民國初年時蔡元培、胡適、徐世昌、段祺瑞、康有為等,都曾造訪過。清遜帝溥儀聽說同古堂的名聲後,也曾下詔令其刻制「宣統御筆」、「宣統之寶」等御璽,後來均成為傳世傑作。
視銅如紙 刀工無與倫比
與民國同年的同古堂,創辦人張樾丞的刀工名震一時,由於當時講究在銅盒的表面鐫刻各種圖案,包括繪畫、書法。張樾丞的功力了得,往往視銅如紙,以刀代筆。尤其,他的仿漢代玉雕游絲工藝刻銅,能使銅墨盒表面的圖案細如髮絲。他更把刻竹的刀法運用於刻銅,仿刻竹中的「沙地留青」刀法,刻出陽文花卉,極為生動古雅。


張樾丞的名號響亮之餘,各方的訂單也如雪片飛來,雖然他的工夫無人能出其右,但他的作品並不多產,因此現今若能見到傳世的張樾丞作品,甚至能有幸收藏一件,那可說是相當幸運的事了。張樾丞除了為人刻印,也為為官方與學術單位刻製印章,如北京大學頒授學位之章、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上的「中央銀行總裁印鑒」章,以及中國大陸的「開國之璽」,都是出於張樾丞之手。
為文學大師魯迅刻印 彰顯同古堂卓越技藝
1917年3月29日,同古堂曾為魯迅刻製兩方木印。魯迅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:「從同古堂刻木印二枚成,頗佳。」魯迅從此與張樾丞熟識,常去同古堂小坐,一試成主顧的魯迅,前後4次去了「同古堂」刻印,數量有10枚之多。
說起張樾丞所刻的「開國之璽」,也有一個典故。某天,張樾丞正在店裡努力刻字,門外一輛黑頭車上下來一位身著軍服的中年人,此人是新政協籌委會常委會副秘書長齊燕銘,希望請張樾丞為中央人民政府刻制大印。張樾丞回家後,忙著查找古書、印譜,幾天廢寢忘食下來,最後畫出了4張大樣,包含隸、宋、漢篆、秦篆字體,稿樣被送進中南海之後,報請周恩來總理審定。周總理把稿樣送給毛澤東審看後,選定了「宋體字」的印鑒。


張樾丞曾將歷來所刻之印,輯為《士一居印譜》,包括「愛新覺羅.溥儀」、「蔣中正」、「何應欽」、「白崇禧」、「李宗仁」等政治人物的印章,也有「齊白石」、「張大千」、「溥儒」等國畫大師的印章。由此可見,張樾丞的作品,受到了普遍的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