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質至上,色彩巔峰——清代御窯的工藝革新

「將選出釉水不全等磁器數目,不准報銷,著伊賠償。再傳與回子知道,以後選上色磁器務要細心辦理,不可疏忽。欽此」這一段來自於乾隆十三年《記事檔》的紀錄,揭露了清代對於督陶官員辦事不力的懲處,同時也揭示了乾隆皇帝對於御窯廠瓷器燒造的重視。(註1)
相較於唐宋時期常見的青瓷、白瓷,以及元明清時期流行的青花瓷,清代御窯廠所燒造的瓷器則顯得更加色彩繽紛。康熙時期,金紅彩料自西洋引進,有別於傳統紅釉瓷的珐瑯彩瓷自此於清宮創燒(註2)。而雍正時期,在怡親王允祥的主持下,原本需要仰賴進口的顏色,如黃色、松黃色、黑色等,清宮均能自行煉製,此外,亦新研發了葡萄紫、藕荷色、青銅色等新珐瑯料(註3)。歷經康雍時期的發展,乾隆在位時期對於陶瓷的燒造與品鑑則愈發重視。
中國陶瓷史的發展中,彩瓷在康雍乾時期激盪出絢爛的火花。此時期,瓷器器腹搖身一變成為畫布,花草、瑞獸、吉祥紋躍然釉上,再題上詩詞,圈足底落款帝王年號,與過然截然不同的創新風格,宣告清宮珐瑯彩巔峰時代的來臨。而這不僅僅是清代陶瓷工藝的進步,更是彰顯了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之下,所碰撞出的藝術火花。
註1:王光堯,〈清代御窯廠的管理與生產製度〉,收錄於《中國古代官窯制度》,北京:紫禁城出版社,2004年,頁176-210。
註2:王竹平,〈金紅彩料在康雍時期珐瑯彩瓷的使用情形〉,收錄於《金成旭映 : 清雍正琺瑯彩瓷》,台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3年,頁298-313。
註3:余佩瑾,〈傳承、突破與轉折—清雍正朝珐瑯彩瓷的發展〉,收錄於《金成旭映 : 清雍正琺瑯彩瓷》,台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,2013年,頁280-29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