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昌碩 書畫印氣勢磅礴 書畫拍賣會受矚目
吳昌碩(1844-1927)是晚清至民國期間著名的書畫印兼擅大家,也是「後海派」的代表。原名俊,字昌碩,別號缶廬,苦鐵,浙江安吉人。由於吳昌碩的父親是舉人,一直以來對金石、篆刻都很有研究,因此吳昌碩自幼就受到薰陶。他刻苦自學詩、書、篆刻,並創辦「西泠印社」,擔任首任社長。
寫意章法如行雲流水 書畫風格蒼勁渾然天成
近年來,吳昌碩的作品在拍賣會上總是備受矚目。他師事任伯年,擅長創作寫意花卉,畫風受到徐渭、八大山人影響很大,而且,因為他本身的書法、篆刻功力深厚,在創作時,可以把書法、篆刻的行筆、運刀及章法融入書畫的內涵,形成帶有金石味的畫風,也成為無法仿學的特色。
吳昌碩自己也說:「我平生得力之處,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。」他用篆刻之筆畫梅蘭,用狂草之姿作葡萄。在他獨特的畫筆下,所有花卉、木、石,筆力皆得老辣、力透紙背,又能縱橫恣意,布局新穎,在吳昌碩的多幅作品中,我們可以發現,他善於運用西洋紅色,因此能夠營造色澤感強烈鮮豔的既視感。
北京故宮藏有吳昌碩書法、繪畫、篆刻作品共計200餘件,可說涵蓋了吳昌碩40多歲至去世前的各個階段的畫風,相當值得專程前往欣賞,多年前北京故宮特別舉辦吳昌碩書畫、篆刻藝術展,並以「習古融今」、「缶廬花香」、「石交傳馨」、「鐵筆柔毫」四大單元作為分類,讓人見識到吳昌碩一生用力於書畫的藝術成就。
70年方寸歲月 字畫創作瀰漫金石之風
大致來說,吳昌碩的字畫創作,是從金石、篆刻入手,他自己曾自述:「予少好篆刻,自少至老,與印不一日離,稍知其源流正變。」近70年的時光中,都沈浸於印石的方寸間。不但如此,吳昌碩的篆刻,還廣泛吸納了前人特長,並對自己多年來在仔細觀察戰國古璽、漢印、封泥、陶文上的心得,更加入了個人對於《石鼓文》的結體與筆意,風格蒼勁。
相較於篆刻,吳昌碩在書畫的學習,時間上較晚,然而,雖然他「五十學畫」,卻因為多年來在金石篆刻、書法詩文的基礎上紮下深厚根基,頗能推陳出新,成為大家。吳昌碩學習古人、與古為徒,學習對象包括明代陳淳、徐渭;清代八大山人、李方膺。近代書畫家則有吳讓之、張孟皋、趙之謙、任伯年、胡公壽、蒲華、楊伯潤等人,因為能博採古今,乃能取精用宏,自成一番千秋。
吳昌碩的書畫作品,以氣勢磅礴的寫意花卉為主,他將文人逸趣與世俗審美觀作了巧妙的融合,讓雅俗皆能共賞,他歷來所畫的作品,包括梅、蘭、竹、菊、玉蘭、牡丹、水仙、荷花、桃花、紫藤、鳳仙、芭蕉、葫蘆、葡萄、石榴、荔枝、佛手、白菜、紅柿、蘿蔔、西瓜作品,題材無所不包。